洛阳纸贵拼音读音 洛阳纸贵近义词 洛阳纸贵反义词 洛阳纸贵相关解释

佚名2025-11-13 18:18:120

洛阳纸贵

词语解释

洛阳纸贵[ luò yáng zhǐ guì ]

⒈ 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源于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后,豪贵人家竞相抄写,抄写的人很多,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

人话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清·李汝珍《镜花缘》

overwhelming popularity of a new book (causing shortage of printing paper); sensational sale of new book causes paper shortage;

引证解释

⒈ 晋 左思 作《三都赋》,构思十年,赋成,不为时人所重。及 皇甫谧 为作序, 张载、刘逵 为作注, 张华 见之,叹为“班 张 之流也”,于是豪富之家争相传写, 洛阳 纸价因之昂贵。见《晋书·左思传》。后以“洛阳纸贵”称誉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广为流传。

清 蕊珠旧史 《京尘杂录·丁年玉笋志》:“於是传写《看花记》者,几有 洛阳 纸贵之叹。”
柯岩 《奇异的书简·我们这支队伍》:“自古以来,诗人唱和,赠友明志,尝有 洛阳 纸贵之说。”

国语辞典

洛阳纸贵[ luò yáng zhǐ guì ]

⒈ 晋代左思写成〈三都赋〉后,时人竞相传写,使洛阳的纸价上涨而昂贵。典出《晋书·卷九二·文苑传·左思传》。后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孽海花·第二回》:「即如写字的莫友芝,画画的汤埙伯,非不洛阳纸贵,名震一时,总嫌带著江湖气。」

luo yang zhi gui

luò yáng zhǐ guì

都中纸贵(dū zhōng zhǐ guì):

⒈ 犹言洛阳纸贵。形容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广为流传。晋左思以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开始不被人赏识,后得到名士皇甫谧的赞赏,亲自为之作序,张载、刘逵为之作注释,另一名流张华也大加赞叹称扬,“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见《晋书·文苑传·左思》。

交口称誉(jiāo kǒu chēng yù):

⒈ 所有的人一致称道赞誉。

风靡一时(fēng mǐ yī shí):

⒈ 形容事物、爱好、衣饰等在一个时期内极流行。

有口皆碑(yǒu kǒu jiē bēi):

⒈ 碑:纪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有目共赏(yǒu mù gòng shǎng):

⒈ 谓看见的人都赞赏、赏鉴。

敬而远之(jìng ér yuǎn zhī):

⒈ 虽然敬重,但不愿与之接近。

粗制滥造(cū zhì làn zào):

⒈ 质地不精而又过量制造。

首字母是L的词语

贵冠履轻头足 -->足履实地 -->地负海涵 -->涵泳玩索 -->索垢吹瘢 -->

贵古贱今:只看重古代的事,而看不起当代的事。

今朝有酒今朝醉: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

醉酒饱德:感谢主人宴请的客气话。

德隆望尊:见“德隆望重”。

尊卑有序:尊:地位或辈分高,与“卑”相对;序:次第。指尊卑之间有严格的顺序。

1、引起洛阳纸贵的作品,却未必都是上乘之作。

2、该文很快传入国内,一时间洛阳纸贵,版本众多。

3、这些作品也许都曾洛阳纸贵过,但平心而论并非最好。

4、这部书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

5、他的作品原本无人青睞,哪知成名之后,一字千金,洛阳纸贵

6、这本书走红,一时间洛阳纸贵

7、原材料会再次洛阳纸贵吗?

8、王教授的作品出版后,风行一时,真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9、他的推理小说,向来都能引起洛阳纸贵,极为畅销。

10、她是国内炙手可热的名作家,每一部小说都洛阳纸贵

11、这部作品印行后,一时洛阳纸贵

12、这部小说情节迷人,出版后必然能洛阳纸贵,广受好评。

13、他的作品原本无人青睐,哪知成名之后,一字千金,洛阳纸贵

14、从国庆节开始,就有海量的人员开始涌入华夏,一时间竟然导致了华夏旅游的巅峰,甚至以至于洛阳纸贵,华夏签证一纸难求。

15、我一面渴盼作品能使洛阳纸贵,一面又怕从俗而沾上江湖习气。

16、江湖各地纷纷涌现出一批批一灯的粉丝,那些粉丝很是疯狂,哭着抢着要一灯的签名,一时洛阳纸贵

17、又紧急加印号外,一时全国全世界洛阳纸贵

18、这当然是一致通过没意见,还说一旦晓非画出了中国达芬奇蛋,那这些染了墨水的报纸也将洛阳纸贵成艺术品了。

19、用尽我的所有努力,绞尽我的所有脑力,经过我的千思万想,献你我的一片心意:好比洛阳纸贵,胜似千金一掷,祝君开业兴隆,开创千秋大业。

20、一时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颇有一些洛阳纸贵的味道,弗洛伊德的主要着作在中国很快几乎都有了中译本。

21、想当年,校长也算是教育界的楷模,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以他为主编的辅导教材也曾使得洛阳纸贵,许多公立学校的学生纷纷转至他任校长的学校。

22、林墨之前练字的时候,没敢大张旗鼓,怕练不成后丢人丢到家,练出成果之后,尤其是月考成绩提高之后,老侃的各种笔记以及影印本,一时间奇货可居,洛阳纸贵

23、这让一众副职生产玩家乐翻了,不断提价,洛阳纸贵

24、他写的文章一经刊载出来,大家就争相阅读,真有洛阳纸贵的味道。

25、他们写诗从来都不是为挣稿费,即便是写出洛阳纸贵的千古名篇,也只是获得一片啧啧称赞而已。

26、文学接受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某些作品在它的那个时代曾经风行一时,洛阳纸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环逐渐褪色,它就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再是万众瞩目的中心,乃至淹没无闻。

27、这系列的武侠小说印行后,一时洛阳纸贵,许多人争相阅读。

28、为求知识,求学历,风行一时的职业教育热,使得各种大中专教材出版量和发行量一时间猛增,真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29、国内再度掀起购买游戏头盔的狂潮,一时间洛阳纸贵,一盔难求。

30、,令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蜂拥而上,一时洛阳纸贵

31、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在各地发现了十几个版本,成为华夏大地广大军民争相传诵的理想教材,一时洛阳纸贵

32、少年时渴慕广交游。年轻的黄仲则游太白楼,着白袷立日影中,俯仰如鹤。一时洛阳纸贵,有如王勃滕王阁作赋。而客途萧索,扶病成诗,终至客死。泣血痛哭千里奔赴者唯独洪亮吉而已。

33、学界公认,它开了比较新闻学之先河,以其鲜明夺目的标题填补了大众传播的空白,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联,以至于一时间洛阳纸贵

34、然后整个宴会都在讨论这首诗,临走时,还每人手抄了一份,还真有点洛阳纸贵地感觉。

35、中锋派的魅力或梦想就在于,总是适度地领先于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引导消费者的审美期待,预测并及时推出新的流行式样,新款既出,总让洛阳纸贵,洛阳布贵。

36、若是叔来起名,就写‘无用神功’,保证立马被席卷一空,洛阳纸贵

37、文学史中有这样一类现象,作家生前,默默无闻,一文不名,死后某时却突然声名显赫,作品一时洛阳纸贵,成了文界新宠。

38、而有的官员动辄“著述等身”、“洛阳纸贵”、“一字万金”,是权力异化的产物。

39、到后来这份谱册干脆从地下转为公开,人人传抄,洛阳纸贵,真是武林中古今未有的奇观。

40、最重要的是随队的秦凡,以至于,对于这场季前赛,赛前就出现了一票难求,洛阳纸贵的局面。

41、天香仙酒,几乎达到了洛阳纸贵的程度,其闻名程度,可见一斑。

42、将唐寅生前散轶的近百首诗文核阅后付梓,这就使唐寅有了第一个较完善的诗文集传世,一时洛阳纸贵

43、次日上午,江南快报一时洛阳纸贵,一则新闻顿时让南华市沸腾了。

44、问世之日,即在风流俊赏的长安引起轰动,大有洛阳纸贵之誉;不特名世,亦必传世。

45、当时著书既成,举国传看,一时洛阳纸贵,后来也成了传世的史学名著。

46、这一来倒也频制佳文,一出便洛阳纸贵,争相传诵。

47、一时间医院的四楼出现了爆满的状态,大有洛阳纸贵的意思。

48、牛羊本为祭祖所需的必需品,这样控制下来,未免有点洛阳纸贵

49、而他自己呢,本想到洛阳开书院讲学去,可洛阳纸贵啊,这老家伙又没几个钱,盘算了一下,囊中羞涩,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只好缩到这个狮子坪修身养性来了。

50、文人集团虽然不敢公开质疑官方结论,但私下里他们早就写了几万首诗词把王真骂得洛阳纸贵了。

51、这两个超级大帮先后被灭掉不由引起了众多势力的关注,不少的媒体也先后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导,甚至一时间洛阳纸贵

52、石崇搂着怀中容色姝丽的女子,笑得倜傥风流哪里哪里,左兄弟以一篇《三都赋》曾使得‘洛阳纸贵’,这才是了不得啊。

53、记得有个成语说的是洛阳纸贵之类的东西,莫非用的洛阳的纸?算了,不管了,反正在江苏只要老子一句话,那还不是用江苏最好的纸了。

54、据说那本书在全县范围内销得火热,大有洛阳纸贵之气势。

55、这些人们的到来,使得这小市一夜之间几乎闻名全国,热闹非凡,这就使得原有的客栈、住处都显得更加紧张了,一时之间,大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56、如今洛阳纸贵,一纸差不多一金尔,以此作书,不需万金耶?太过奢侈也……

57、但一部真正的优秀作品,应该是因为洛阳纸贵而获奖,而不应该是因为获奖而洛阳纸贵

58、又如因为唐明皇痴爱丰腴的杨贵妃,神州大唐各个角落一夜之间肥妹胖嫂便“洛阳纸贵”了。

59、一时间门票洛阳纸贵,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洛叉布登勃洛克一家皋洛瓁洛洛浦托洛茨基主义斯洛伐克人拜洛受图洛派洛克洛水拜洛斯洛文尼亚洛阳铲铁洛葵藿倾阳遮阳渔阳三弄嘄阳阳电子阳文阳州一曲阳关太阳辐射巫阳青阳腔太阳能六阳会首将阳阳春砂纸笔半纸烧纸钱官纸纸上空谈名纸香皮纸纸扎纸版连泗纸黄纸板藤纸纸铠讣纸纸甲贵宾贵禄富贵浮云八贵千金贵体王孙贵戚贵损贵阀穷富极贵贵人贵客贵尚贵种轻财贵义贵农贱商